《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熟悉李清照的人都知道,命运并没有善待这个惊才艳艳的女子。
她有过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也曾有过幸福婚姻,与丈夫留下了赌书泼茶的佳话。
然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晚年“凄凄惨惨戚戚”的境遇。
一场“靖康之乱”,山河破碎,家国沦亡;一场病痛,失去了相依为命的丈夫,从此独自一人,飘零天涯。
昔年生活越是美好,与丈夫越是恩爱,晚年茕茕孑立,便越显痛苦。
所以,我们读她晚年所写的词,多以悲伤愁苦为基调,令人叹息。
但这首《摊破浣溪沙》却一反常调,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病后的生活,流露出了一种闲适而安宁的情怀。

词的上半阕,开头一句是她晚年多病衰老的真实写照。
“病起”,只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便足以令人联想她在此之前长期卧病在床的状态。
而“萧萧”,通常用来形容头发稀疏斑白,她在另一首词《清平乐》中也曾言“萧萧两鬓生华”,都是通过描写鬓发来衬托衰老,很自然,也很深刻。
又是生病又是衰老,按理说接着应该就此抒发感慨,但词人却偏偏宕开一笔,截取了看月和煎药这两个画面展开描写。
先说“看月”,“卧看残月上窗纱”,躺在床上,看着月亮的影子倒映在纱窗上。
这里的“卧看”二字最值得玩味,一来说明诗人此时的病还未痊愈,全身乏力,照应了上一句的“病起”,也与后文的“煎药”相呼应。
二来这个词也侧面反映了作者那种悠然闲散的心境,就像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陈与义的“卧看满天云不动”,都是同一个意思。
虽是很简单的一个“看月”画面,却描写得很形象,可见词人心思细腻。

再来说“煎药”,“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豆蔻”二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杜牧的“豆蔻梢头二月初”,但其实这也是一种药,有行气、化湿、温中、和胃的效用。
“熟水”并不是指滚烫的开水,而是一种药用饮料。
宋人陈元靓的《事林广记》还专门讲了“豆蔻熟水”的制法,“夏月凡造熟水,先倾百盏滚汤在瓶器内……白豆蔻壳拣净,投入沸汤瓶中”。
而“分茶”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沏茶方法,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也曾提及,“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当时处于一个很“闲”的状态,所以才有功夫“戏分茶”。
李清照此时虽然也很悠闲,但是一来茶性凉,与豆蔻药性相冲突,二来“分茶”颇为讲究,词人毕竟病体未愈,所以没有精力。
既然不能“分茶”,那么词人为何会特意提起呢?
这其实表现了词人“以药代茶”之意,原本煎药喝药应该是一个很“苦”的画面,但是经词人这么一点染,却多了几分闲雅之意,与前文的“卧看残月”相呼应,共同营造了一种闲静的氛围,为后文的看书、听雨、赏花埋下伏笔。

接着下半阕,换头两句“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看书听雨,一下子将读者摄入了一种光阴闲静,岁月安暖的氛围中。
这里的“枕上”与前文的“卧看”一脉相承,既反映了词人病中无力的状态,更突出了她闲散的一面。
而第二句的“雨来佳”就更妙了,一般而言,淅淅沥沥的雨最容易勾动人心底的愁思,尤其是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离世的人间惨剧,就像她在另一首词《声声慢》中所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可是多愁善感如她,却觉得雨中的景致别有一番情趣,可见此时她的心情有多闲适怡然。
最后结句的“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将她这种闲雅的心境推向了高潮。
“木樨花”便是指桂花,词人心中对它无疑是偏爱的,在《鹧鸪天》中曾盛赞道“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这里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原本是作者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仿佛它是有意来陪伴作者,赋予了它人的情感,作者的喜爱之情一览无余。

整首词来看,以“病起”为线索,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看月、煎茶、读书、听雨、赏花五个画面,宁静幽雅,将词人那种清静闲适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样语调轻快,风格清丽的词作在李清照尤其是晚年的作品中当真是不多见。
很多人喜欢苏轼,是因为他身处逆境,却始终淡定从容,悠然自得,而李清照这首词所展现出来的那种悠然闲适的心境,与苏轼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也许不如苏轼那般潇洒,但是却多了一种属于女子的那种含蓄细腻,婉转蕴藉,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风动花香,一帘风月,薰染时光;流年执笔,一阕新词,泼墨欢喜。
沉醉在一个人的时光里,倚窗听雨思韶华,静数流年入烟霞。
风静日闲,流年花开,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余生很长,何必慌张?几时归去,做个闲人,漫阅一卷诗书年华,静听一曲雨落情长。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这首词适合一个人时安静地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