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大学突围》摘抄分享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6 08:54:36    

查理·芒格的话——“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好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 上它。”

思维方面的书籍经常遇到的尴尬情况是:读完觉得对但是没用。其实不是观点本身没用,而是因为读过的人仅仅停留在了读却从来没有付诸过实践。我不认为这本书里的内容你仅仅看看就好,如果你真的认为对就请用他去指导自己的生活。


思维影响选择,选择影响行动,而行动决定命运。

可以读透一个作者 当读到某本书很合你胃口或看完后收获很大,建议把同一作者写的书全看。为什 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我们平时通过看书学知识,但知识的真正来源 难道是书吗?书是人写的,书里的知识本质上是源于作者的思维和想法。他不过 是把脑子里某一部分内容整理成书,然后你碰巧通过书获取了原本存在于他脑中 的知识。这说明什么?说明一个作者如果能写出一本好书本质上其实是说明他脑 子里有东西值得你去学习。推想可知,在他完成某本好书前或后的作品既然都是 同一个人脑子里面知识的呈现,那么其他书应该也不会差。

评分太低的书,谨慎阅读!高分的书籍都 读不完,你怎么甘心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阅读低分书籍上呢?

比听懂更重要的是理解,比理解更重要的是实践,而实践的最高境界是改变自己的 生活。

在你年轻的时候其实就应该去想自己这一辈子最想要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想以最快的速度靠近自己的价值观,其实对我们提出了的两个要求,其一是保证做的每件事情都在靠近价值观,其二是你每时每刻都应该只做当前最该做的那件事情。往后关于任何一个行动前“做或不做”的选择,习惯性追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件事情让我离自己的价值观更近了还是更远了?”“这件事是我为了靠近价值观当前最应该去做的事情吗?如果不是,哪件才是呢?”强迫自己给出问题的回答其实就你做出的选择。

最后,价值观是一种你越是提前找到就越幸运的东西。

为了把作为指引的价值观落实到日常的大学生活中,你还需要有一个“以终为始”的思维。意思是以终点作为开始,倒推安排你的各种人生规划。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里说,“立足现在向未来看,你很难看清事情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但事情已经发生,你站在了已经发生的节点往回看就很容易理清楚事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具体到我们的大学生活来说,当你确定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的终点是什么之后。你就可以站在你的目的地往回看,去倒推自己大学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应该达成的目标已经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应该付出的努力。比起立足现在对未来做各种千奇百怪的春秋大梦,从终点一层层往回看,你为自己定下的人生路径将更具可行性,也更具现实意义。

35 岁达到财富自由那么大学毫无疑问应该至少做到经济独立,于是倒推大三最好能够在全网有几十万粉丝,大二能够完成写作技能和思考能力的显著提升,那大一至少应该入门新媒体…有了年计划再有月计划之后周计划最后才是每日安排,不管怎么说,你大学一切的不迷茫和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全都应该来自于稳定价值观的塑造和践行。“做到有方向不迷茫其实就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人。”

任何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能力都不可能具有高价值。因为物以稀为贵,如果既有高价值且短时间里方便获得,那么随着大量的人拥有它,其价值只会逐渐回归平庸。这意味着,只要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无一不需要长时间精力的投入才能获得。这不仅直接给所有半途而废者判了死刑同时也对进入大学的你们提出了关于“放弃”的要求。

我们通过与个人核心价值观的吻合程度把进入大学后遇到的所有需要投入精力的事情按价值高低分成“极高价值-高价值-中价值-低价值”四类,越契合价值观价值越高。针对不同类别的事情,“长期”一词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 低价值事务——不要做 · 中价值事务——至少坚持做 3 个月 · 高价值事务——至少坚持半年 · 极高价值事务——至少坚持一年

从未重视过积累和成长的其他人根本不可能跟你比较。做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哪怕大学不太好,你也不该发怵,甚至还应充满信心。因为就算是好大学里也有很多废物,也有很多没有脑子,不会思考,不会选择的人。他们的确智商不凡但再好的天赋也抵不住每天把注意力浪费在王者、快手、今日头条的荒废。只要他们做的事情不能带来成长,不能带来积累,他们的人生最终也只能是一条直线。只要你能走上指数曲线的路,总有一天那些即使起点很高但一路直线甚至一路暴跌的人生都将被你完整超越。

这是你们成长的希望,也是在进大学之前要为自己做好的最坚定的心态准备。从此你便有了资格和机会让别人看到你的潜力和价值,而不仅仅是学历。就像我把指数曲线纹在了我的手臂上希望用这条线来督促我自己不断成长一样,你们也值得走在正确的路上。毕竟互联网时代,英雄不问出处。

注意力就是你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

1%这个要求听起来很难做到但其实并不困难,甚至可以说非常简单。考虑到大多数人压根儿没有意识到注意力的重要性,那么超过他们策略只用长期坚持把注意力正确投入就好了。现在的你选一个技能或能力,从今天就开始每天固定投入两个小时,坚持 4 个月,到大一上学期结束的时候,你几乎就已经足以在能力上超过了身边至少是同级学生里面的 99%的人了。

现在你把满足需求和成为 1%两个观点结合在一起也就导出了之前在文章里面讲过的几个具体建议。 如果想在大学里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完成能力进阶那么以下几个角度都是是可以考虑的,比如 PPT 制作、视频剪辑、摄影和 ps。这几个技能在大学里面的需求量非常高,如果你能够做得足够好那不仅有钱赚而且能够很快地扩展自己的人际交往圈。你要知道针对这些东西,越是厉害的人需求就越多,所以那还不是简单的人际圈拓展而是高质量人际圈的构建。

所谓成长更倾向于让你个人的能力变得更好,而积累不仅包括能力变得更好,还包括了第二种含义:你需要尽可能多地积累那些你一旦做过就能在长时间里为自己持续带来收益的事情。所以积累代表的不仅仅是能力的成长,也指为自己留下更多能够带来睡后收益的事情。

所以大家进大学之后,很多时候钱的确要省,不能肆意挥霍。但对于另外的一些东西,你们钱又得乐于去花,敢于去花,并且你们一定善于花钱才行。因为 如果你真的关心成长,真的理解了指数增长曲线,那么你自然会知道进入大学后,有关成长的钱不要省,有关学习的钱不要省,有关效率的钱也不要省。大学里关键的从来不是省钱的艺术,而是花钱的艺术。

语言文学上对“抄袭”的定义:就算借鉴了他人的核心观点,只要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下进行了再创作,比如你融入了新的情感,加入了新的思想内核,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去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那就不算是抄袭。

这个世界的丰富精彩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但我们每个人即使面对着同样一个世界,看进眼里的“风景”却大相径庭的。看待问题更深入的人活在更本质的世界里。他的思考、判断和价值观比你厉害几乎就是一定的。请问活在营销号世界里每天看着爽文推送的你究竟应该拿什么去和他们竞争呢?看待问题更全面的人活在更丰富的世界里。他的见识、知识面和格局比你厉害也只能是一定的。请问因为喜欢穿搭就让自己的世界里只剩下穿搭的你又应该拿什么去和他们竞争呢?

“大学你最应该戒掉的恶习是什么?是抱怨。” 一个人持续地抱怨其实就是在向外界持续暴露自己的无能和无奈。 一个习惯抱怨的人常常以为自己的抱怨是在向别人求助,妄想着可以拉进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进而为自己解决问题增加了重要筹码。实际上正好反过来,你自以为是真性情的抱怨实则正在让自己一点点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抱怨让你放弃挣扎抱怨除了影响你给予别人印象,其真正的害处在于他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放弃挣扎。追求理想的路上每个人都会有逆境,气馁很正常,稍稍调整一下明天就能继续干。但关键时刻的放弃却是致命的不是吗?

不管选择了哪条路,你都要记住曾经遇到过的问题不会凭空消失,当时间过去请带着更好的自己回来再次面对他——让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主动试探他人底线总是比被动坚守自己底线能为自己谋求更多的利益”

你应该通过主动去把握自己的核心利益,至于平时那些细碎的利益能放就放能给就给,无所谓,否则沦落为一个睚眦必较的人对大学的长远发展并没有好处。

一件事情,既然你都已经花费时间去做了,为什么不努力把事情做得足够好呢?和很多自以为是的新生即将体会到的不一样,当我作为一个大三老油条从后往前回看时终于清晰地意识到了大学里的一个规律:任何能被你写上任务列表的事情,只要认真去完成他总能在某个方面给你带来成长和进步,无论这件事情初看起来有多愚蠢。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任务本身能够带来什么,而是你在把任务做好的过程中能让自 己获得什么。

既然大学的规则只不过是最低标准,反过来也就意味着,但凡是规则没有规定的地方全都是由人去把控的。只要涉及到人的判断就一定存在“被认为好”和“被认为坏”的差别,用主动的心态做事就是让你通过“被认为好”在众人当中脱颖而出。

“生活就是做事情的艺术。”对于做事,除了“主动”还有另一个关键词是“做完”。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做完”的重要性,而它其实涉及到一个全新的“闭环思维”。所谓闭环思维就是开始任何一件事情首要的考虑都应该是把事情做完,让他完成从开始到结束的环闭。完成之后再考虑怎样把事情优化到更好。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永远不要等着准备好了再开始,因为你永远都准备不好。当你准备了这个就觉得那个是不是也要准备一下,准备好那个又觉得这个是不是可以准备得更深一步。真正高效的方式是稍做准备就立马开始做,过程中什么不好就改什么,什么不会就去学什么。把准备放进过程中完善,这才是你做事情的一个良好的思维方式,毕竟比起暂时没有做得足够好,因为犹豫导致的彻底错过显然更令人痛心。

无论你是不是推进事情的领导者,从团队利益的角度出发你都应该不停向团队成员灌输“先框架再血肉最后补充细节”的做事理念。然后以身作则在做事过程中先挑最核心的事情突破以避免刚开始就在细枝末节上浪费过多的精力。同时为整个项目梳理出类似APP开发从1.0到3.0的迭代路径,尽可能让“先做好再做好”的核心逻辑成为所有人心目中的共识,这将很好地避免项目推进陷入僵局最终导致团队一拍两散的尴尬局面。凡是合作,上下一条心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不要害怕立 flag,因为许下承诺原本没有问题,关键在于 flag 立下了就不能倒。所以任何时候 flag 不仅要立得谨慎还要立得温柔,坚定信念去做到只要我立了就一定要完成的行事模式。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刚开始你甚至都可以完全不管做得好不好而仅仅是为了把许诺做到。请避免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也杜绝对别人的反馈过分乐观,一个合理的 flag 在长期的行动后往往都是可以做到的。

相关文章